一、课程名称:化工安全技术
二、课程代码:CHEN30425
三、学时和学分:16学时,1学分
四、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化工计算机、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等
五、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
六、使用教材:许文编,《化工安全工程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七、参考书目:汪大翠,徐新华,杨岳平编,《化工环境工程概论》,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八、课程描述
《化工安全技术》是化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课程需要一个学期完成,主要介绍化学工业的特殊性对安全的要求;化学物质的危险分类和危险表征;燃烧和爆炸的过程、原理和类型,明确易燃物质的安全处理,了解灭火剂及灭火原理,基本掌握化工厂火灾及爆炸事故的调查步骤和方法;了解化学反应系统的热力学行为和物化特性;化工操作原理与危险性及相关安全问题;化工单元区域规划、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程序;化工装置维护和公用工程设施安全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能够掌握化工安全基础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初步掌握化工厂火灾及爆炸事故的调查步骤和方法。
九、教学目标
1. 课程教学目标
使员工正确理解化学物质危险分类和危险表征,明确化工装置维护和公用工程设施安全;了解燃烧和爆炸的过程、原理和类型,以及职业中毒的防护与急救措施,明确化工操作原理与危险性;了解实验毒性学的基本原理和毒性物质的分类,正确理解毒性物质有效剂量的表示方法和职业中毒的防护与急救措施。
2. 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1)课程对员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目标要求:通过课程讲授和课外作业等教学环节,培养员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员工科学的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了解我国化工安全生产的发展与现状,认识到安全生产与管理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并激发员工为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2)课程对员工科学思维方面的目标要求:通过了解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安全生产的新要求,学习化工安全基础知识、化工安全理论和技术,使员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员工的科学思维能力。
3. 课程的知识贡献和学时安排
章节名称 |
知识贡献(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 |
第一章 绪论 |
1. 化学工业发展与对安全的新要求; 2. 化学工业的危险与安全; 3. 化工安全理论和技术; 4. 如何提高化工安全生产意识; |
掌握化学工业发展对安全的要求; 熟悉化学工业生产中的危险与安全措施; 了解化学工业安全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
1 |
第二章 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 |
1.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 2.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危险特征 3. 化学反应系统特性与安全 4.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 |
正确理解化学物质的危险分类和危险表征; 了解化学反应系统的热力学行为和物化特性; 明确化工操作原理与危险性。 |
3 |
第三章 化工厂设计与操作安全 |
1.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化工工艺设计(在《化工设计》重点学习,本次教学作一般要求) 2. 化工单元区域规划 3. 压力容器 4. 化工装置维护 5. 公用工程设施安全 |
了解化工厂的选址与布局; 了解化工工艺设计过程,化工单元区域规划; 明确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程序; 正确理解化工装置维护和公用工程设施安全。 |
2 |
第四章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
1 . 燃烧要素和燃烧类别 2 . 燃烧过程和燃烧原理 3. 燃烧的特征参数 4. 爆炸及其分类 5. 易燃烧物质的安全处理 6. 易爆炸物质的安全处理 7. 灭火剂与灭火措施 8. 燃烧与爆炸事故的调查和分析 |
了解燃烧和爆炸的过程、原理和类型; 明确易燃物质的安全处理,了解灭火剂及灭火原理; 基本掌握化工厂火灾及爆炸事故的调查步骤和方法。 |
4 |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
1.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2.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3. 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4. 化学物质毒的影响因素 5. 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 6.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 7. 职业中毒及其防护与急救措施 8. 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 9. 工业毒物的安全防护措施 10. 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测定与评价 |
了解实验毒性学的基本原理和毒性物质的分类; 正确理解毒性物质有效剂量的表示方法和职业中毒的防护与急救措施。 |
5 |
第六章 安全分析与评价 |
1. 安全系统工程简述 2. 系统危险性分析 3. 故障类型、影响及致命度分析 4.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 5. 事故树分析及其应用 |
认识系统与安全、基本程序和方法; 了解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了解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 |
1 |
十、 教学方法
1. 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
2. 利用现场实例演示、课堂讨论来培养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交一份课后大作业。
成绩评定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大纲制定人:刘作华
大纲审定人:魏顺安
制定时间:2014-11